• 淮南波尔卡钢琴艺术学校
  • 淮南波尔卡钢琴艺术学校
    发消息 +加入黑名单 +关注
    30 帖子
    25 粉丝
    17 关注
    0 乐谱发布
    0 收藏

    个人介绍:淮南波尔卡钢琴艺术学校以提供钢琴、播音主持、古筝、声乐等幼儿艺术培训、青少年艺术培训、学历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全国连锁艺术教育机构。

学习钢琴与学业要合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双赢

社区  >  问答 97164次 21次 2016-01-27 22:12 发自网页
文/淮南波尔卡钢琴艺术学校 微信:bek123123 原文标题:孩学习钢琴与学业要合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双赢 “学乐器的孩子更聪明”、“学音乐的孩子更有气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学习乐器作为了孩子的“成长必修课”。素有“乐器之王”的钢琴又以绝对优势胜出!而领跑乐器学习大军,坐拥有十万琴童的魔都上海,每逢冬夏两季,浩浩荡荡的考级队伍足以把音乐学院塞的满满当当。 琴童中,大部分孩子学钢琴都约是在5岁左右,更有甚者,在3岁多就已经备好钢琴,早早的为孩子进行“音乐启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批四岁多开始学琴的小琴童们开始走入小学,面对突然来临的作业压力,原本宽裕的弹琴时间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上海的十万琴童,在进入小学后倒下一批,小升初时又倒下一批。 小编弱弱的问一下: 学业与学琴当真不能兼得吗?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残酷 通常来说,只要不是奔着考入专业音乐学院为目的,老师们在授课时不会过于苛刻。一般而言,只要能够完成课堂任务,较为流畅的把作品弹下来,就可以过关啦。以每周布置1-2首作品的速度来看,每天1小时保证效率的话还是绰绰有余滴。 看到这里,小编我崩溃的内心又渐渐地明朗起来!O(∩_∩)O~~ 重要的是,必须保证效率 其实,孩子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实际上是因为在打疲劳战,上琴凳之前的不情不愿拖延掉十分钟,遇到困难就跑下钢琴休息一会用去一刻钟。最后作业完不成,孩子不开心,家长也着急,一着急就难免态度严厉,长此以往,孩子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 另一种存在的情况是,家长将学习音乐的美好愿望诉诸于孩子身上,而本身的陪伴与对音乐的热情却不高,每周领着孩子去老师那里坐上一个小时,回来后就听之任之,全凭孩子的自觉性。且不说小小的孩子如何能将老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通通记住,家长练琴过程中的不在场,而事后责骂的态度,也传递给孩子一个讯号,似乎全家只有她一个人在受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产生厌琴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有小编为您带来的钢琴老师在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以及老师与各位家长交流后总结出的一些好方法: 1. 多一点背景故事介绍 孩子在学琴中接触到巴赫,肖邦,贝多芬,比才这样的名人,也会接触到维也纳,波兰,斯拉夫,弗吉尼亚这样的地名,给孩子引申讲讲名人故事,看看传记电影,城市介绍等等,一方面让让孩子通过音乐接触了解世界,历史,一方面让孩子对所学的曲子产生亲切感,乐于练习。 比如,大汤中的《哈巴涅拉》取材于歌剧卡门,给孩子看看歌剧片段的视频,再联系曲子,对孩子掌握曲子的节奏,强弱都非常有帮助,孩子自己也会觉得有趣的多。 布格缪勒里的每首曲子都有个优美的名字, 坦诉,忧伤,美姿,天真烂漫……可以让孩子按这个主题,造句或者作文,写写乐曲带来的感受等等。 2. 练不出来的时候怎么办 乐器越练越难,每一首新曲子都是新挑战,所以一定要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家长自己也弹不来,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很多家长自己不会弹琴,但是简单看谱的能力还是可以有的。家长不需要识谱,也可以帮孩子分析乐曲。将大段乐曲分解成小段,分解难度;将相似段落之间的区别找出来着重练习,将难度高的段落挑出来终点练习,这些都是家长可以提供的帮助。 现在网上有很多学琴的视频,给孩子看,对照,比较,都是好办法。 练不出来时,无需着急,也千万不可着急。 各种办法用尽,的确练不出来,那跟老师反映,可能时候未到就是了。先增强其他练习,过段时间回头再来,可能就能弹下来,上个新台阶了。 3. 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孩子在学期中,寒暑假中,考试前后,布置的练琴内容要有所区别。每一周老师布置的曲目不同,一周的练习计划也要有所不同。家长要看乐曲的特点,是右手复杂,还是左右手都很复杂,乐曲有没有明显的近似段落等等帮孩子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提高效率。及时无法陪孩子练琴,也要听一下今天练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问题,调整第二天的练习。最怕的就是妈妈说了今天这个曲子弹15遍,练好了也继续弹,练不出来也继续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旁说,你妈妈叫你要弹15遍,于是孩子苦不堪言。 4. 给一点音乐小奖励 小孩子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同学间有流行的动画片,歌曲。 告诉小琴童们,如果这周练习的好,周末会给他一首他喜欢的曲子的乐谱,能够在同学面前表演,能够自弹自唱,孩子是非常乐意的。孩子经常会问妈妈,为什么你要让我学钢琴。答案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学好了琴,才有能力自由地弹自己喜欢的歌。 最后,聊一点题外话 由于一部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关于中西方教育比较的话题也再次引起公众关注。笔者很赞同一些对这部纪录片的评论,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的分层。大多数老百姓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被沉淀了下来。在西方社会,“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背后,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需要更多的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等各种资源。 笔者曾教过两名加拿大华人的孩子,两个孩子在上海的国际班中成绩都是数一数二,而除了完成功课以外,他们的课余生活几乎都被排的满满的:击剑、游泳、器乐,一个也不能少,笔者最初以为这是中国家长的应试教育思维的弊病,到了国外还要拔头筹,后来与其中一位家长的交谈过后得知,在加拿大,所有学校都普及了音乐教育,如果孩子到了初中毕业还没有达到某项乐器十级的程度,会被周围人瞧不起,因为几乎所有的加拿大家庭,孩子都有一门能够拿得出手的过硬的乐器,无怪乎这位家长一再要求加课,生怕孩子回了加拿大被人笑话。 听…… 琴声叮叮咚咚,走进了每个孩童的心里; 手指反复练习,弹奏着内心执着与坚韧; 左右手巧配合,塑就起那份理性与逻辑。 听…… 一首肖邦的夜曲,散发着无限的浓厚情感与艺术鉴赏能力; 学琴最初是门技术,然而最后会变成一门艺术; 艺术何其广大,可以包容每一个人。 原文链接:http://www.hnbek.com/display.asp?id=1321
最后编辑于 2016-01-27 22:12
tan8.com

评论

(共4条)
我
发表评论

TA发布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