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华琴艺工作室
  • 兴华琴艺工作室 btn-vip 6286朵
    发消息 +加入黑名单 +关注
    弹琴吧实习版主;钢琴教师。
    925 帖子
    16328 粉丝
    5716 关注
    8 乐谱发布
    333 收藏

    个人介绍:本人是钢琴教师,开设钢琴课并有偿教学。主教:钢琴、即兴伴奏。 以后在学琴路上有啥疑问可以问我。

音乐杂感——我眼中的卡拉杨和古尔德

社区  >  学琴日记 418665次 10次 2015-08-03 21:22 发自网页
曾经有人问我:听古典音乐听什么?这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字面问题好回答,一、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等,古典音乐其实可细分为三大块,即经典音乐、严肃音乐、高雅音乐,随你选择,喜欢谁听谁、喜欢哪一块就听哪一块,二、听版本,对于一个成熟的音乐爱好者,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然要在作品本身的基础上,认知、感悟、理解、分辨不同版本间的奥妙与差别,古典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作品,同样在版本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乐迷都一样,甚至有这样的现象,越是资深乐迷,对版本越偏爱,因为这已非是对不同艺术家的偏爱与欣赏,而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它上升为比较学科上来认知。 但对于极少一部分痴迷者来说,这还没完,还有第三点、即强烈的心理需要,就像生命需要空气与面包一样的需要,古典音乐已然构成了生命一部分,就像爱因斯坦所说:什么叫死亡?死亡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音乐,可以这样讲,对于真正的cm爱好者来讲,死亡不仅仅是心跳的停止,更是向音乐诀别!可笑吗?很多人会认为这未免太可笑!而我却以为一点也不可笑,事实如此!这样的音乐爱好者,还会把古典音乐作为一个用来享受的“物”吗?一个可以用来炫耀的“工具”吗?一个可以为各种私利服务的媒介吗?亦或是可以游玩的“大派对、大娱乐场”吗?显然不会! 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本就缺乏对外来文化必要的尊重,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实用主义的、批判的、唯我所需的、乃至是用过于挑剔的眼光看待外来文化,更有甚者,是在用嘻戏的轻浮的态度加以任意玩耍!即使对于西方一些艺术家也缺乏必要的尊重,批判也多从花边的细枝末叶着手,而鲜见真正艺术严肃的精神 我一直以为对古典音乐的解读,没有一个诠释者是全能的,即使是几位指挥巨擎,也有领域、视野、时段及状态上的限制,这必然在版本上反映出来,在这个领域是权威,那个领域就未必权威,今天好的无以复加,明天就有可能露出些破绽,如卡拉扬,毫无疑问的20世纪指挥巨擎之一,有他累累成果在,尤在交响曲、歌剧和音诗等标题音乐上造诣很深,但他也不是全能的,以状态论,以50年代至70年代最好,80年代录制的唱片多少有些偏于效果化与形式化,乃至于有几分神秘化顷向,一个明显的地方是有些章节处理略显失衡,反映在唱片上,如金版系列的贝多芬交响、柴可夫斯基的第4、5、6号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9交响曲等,仅举一例,如录于1986年的英雄,相对他前几版,就渗入了较多个性因素,演奏更具张力,织体变的更加稀薄,锐利的音型仿佛要把天空刺破,演奏可谓是雄奇、冷峻、老辣,但也显出了一些过于偏激、过于追求形式与效果的征徽,还说卡拉扬,以领域论,他的贝多芬、李斯特、马勒、布鲁克纳等等堪称权威,但他的勃拉姆斯以我个人看就显得缺点什么,所录制的两套版本都有未尽人意之处,原因何在?在我看来,其中一主要原因在于视野的局限,贝交与勃交差别极大,先别说作品的性格,创作手法就相距甚远,(尽管勃拉姆斯自称是贝多芬精神遗产的继承者)贝多芬的交响乐始终有调性,属于典型的主题展开式,说白了,他靠对主题一层层的展开来构助结构,因此作品雄浑庄严而又积极明确,勃拉姆斯则恰恰正相反,他的交响作品远不像贝多芬那样坦率和富于积极性,创作结构多靠旋律叠加、靠重重叠叠的线条交叉来构筑,作品则多显曲折隐幽,但同时也多富于哲学思辩与思考,以卡拉扬的个性,演奏贝多芬特别合适,血型相匹配,血性也对路,他以调性感觉为出发点,以精准的节奏感为推动力,以宽阔的交响视野为结构支拄,与以波澜壮阔的展开,因此,我始终以为,立体声时代,从《全集》角度讲,他六、七十年代的两套版本最出色。而他的勃拉姆斯就不像其贝交那样具权威性和示范意义,当然是一流,但其价值多在一流的指挥艺术和一流的管弦乐合奏声响上体现,而演绎之曲意与哲学思辨力则稍显不足,这即与他个性有关,也有视野不及的因素,克伦佩勒的《勃交全集》就与卡拉扬正相反,管弦乐本身不站上风,但在结构与思辨力上我以为强于卡拉扬,说到底,还是与个性风格、“血型”匹配否相关。 然近几年,大陆有的评论骂卡拉扬成了潮流,成了时尚,好像不骂卡拉扬就不够雅,不够资深,更有甚者,以骂卡为高、为趣、为乐,借以吸引眼球,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却鲜见对卡拉扬的指挥艺术及他的视野不及处有深度的分析,即使骂其实也未骂到实处,他们贬低的有些恰是卡拉扬作品中的精华部分,一些音乐爱好者对古典音乐,对诸多艺术大师版本确乏起码的了解和入境深度,缺乏最起码的尊重,还未消化,就率先反叛。 与此情景相仿者还有古尔德,我很少看到有人去探究古尔德演奏巴赫的奥妙所在与精髓所在,以艺术眼光去分析他的视野不及处,而只是一谓在录音方式上作文章,古尔德钢琴的绝妙在于他恰到好处地降低了右手键而适当提升了左手键,简单吗?说起来很简单,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用这种方法演奏的巴赫完全是颠覆性的,创出了一片只属于他自己、迄今为止也只有他才能创出的新天地,他的层次、力度、情趣、左右手键的均衡度以及演奏的亲民性别人难以企及,更无法仿效,堪称绝笔,他演奏的平均律、三套组曲、哥德堡变奏曲、创意曲等等巴赫键盘作品都是音乐艺术宝库中风格独具、可登堂传世的佳作,不仅是巴罗克音乐,他演奏的贝多芬、海顿以及一些现代音乐作品都独具神韵,都有别人不逮之处,对于这样精采的演奏,欣赏还嫌不及,为什么硬要鸡蛋里挑骨头呢?至于录音,非常简单的事,古尔德1964年告别舞台一头扎进录音室,在此之前,和其它演奏家一样,即举办音乐会,也有现场录音,而录音棚录音,肯定需要“做”的,制作班子就是干这个的,而不是古尔德的录音需要“做”,其它演奏家的唱片不需要“做”,都一样的,录音棚和现场音乐会的关系有几分类似话剧、歌剧与电影的关系,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魅力,无须排斥,也无法排斥掉。
最后编辑于 2015-08-03 21:22
tan8.com

评论

(共1条)
我
发表评论

TA发布的帖子